玺印后花园

约前550年 春秋秦公簋器盖铭文

温馨提示:登录后可阅读隐藏的内容。 登录可见

秦公簋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
器铭文10行,行5字,八、十行有重文各六字。盖文5行,行10字。盖缘有刻划文一行九字。春秋秦公簋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平王东迁,异地于秦,使得本为西戎的秦国在文化上也继承了周人,以籀文为标准文字即其中之一。
春秋以后,秦国国力逐渐加强,呈上升之势,《秦公簋》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通篇观之,字形结体有着石鼓文一样的整饬严谨,笔法则尽去呆板强直,在微曲中求劲健,在圆转中出刚狠,处处体现着一种自矜自信的强悍雄风。它们仿彿挟带着大西北的空阔凄凉和粗犷勇猛,遮天盖地,扑面而来,击打着人们的心弦,震慑着人们的魂魄。这是力量与热血、健壮的体魄与尚武精神的结合和传神写照。它们不要庄严肃穆、雍容典丽的周人作风,它们只是在表现秦人接管西土后的崭新风貌,就此而言,《秦公簋》是春秋时期的秦国的真实缩影。
我们不能以通常的章法来指责这件作品的散乱。这个铭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单独刻制在方模上之后拼成全篇的,这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伟大奇迹。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秦国人发明了这种陶泥活字铸铭工艺是何等的先进!它尽管在书法作品所要求的章法上失败了,却能标志着迅速跨入文明社会的秦国人之聪明才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散乱也有其变革常法的进步意义:秦统一后的始皇二十六年权量诏版刻铭,不正是以这种参差散乱,征服了古今无数书家的么?

标签:
秦公簋

0 条留言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