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后花园

杨森辑杨燮《对山印稿八册本》

杨森辑杨燮《对山印稿八册本》.jpg

八册。杨森(晓山)辑胞兄杨燮(对山)生前自刻印而成《对山印稿》此谱。是谱板框横十二点二,竖十九公分,扉叶有陈家楼署“对山先生印谱,上虞陈家楼题”篆书暊耑,里叶有“石藏成都杨氏之遗厚堂”书牌叶,次叶署“第一册”楷书字样,继有戴三锡、颜伯焘、杨国桢、叶树东、曾察远、张澍序各一则,对山印稿目录一则,册八谱未有严淦、陈家楼题词各一则,杨林跋一则,书口有“对山印稿”,中署篇名,下署“嗜钞书斋”楷书字样,里叶附叶码。册一计五十八叶,一叶题耑及书牌叶,一叶册名,十七叶序,三叶目录,三十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六十六方;册二计四十三叶,一叶册名,四十二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五十方;册三计五十二叶,一叶册名,五十一叶钤印,每叶钤印一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五十一方;册四计五十二叶,一叶册名,五十一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五十一方;册五计囡十九叶,一叶册名,四十八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五十六方;册六计四十七叶,一叶册名,四十六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五十三方;册七计四十八叶,一叶册名,四十七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六十六方;册八计四十九叶,一叶册名,七叶题词及跋,四十一叶钤印,每叶钤印一至二方,无繫边款,附释文,录印六十方;全谱总录印四百五十三方。
成卜口金日于道光六年(1826)。
附注:
是谱首册录周子、二程子、宋六先生像赞及赞语印;册二录〈调息箴〉、〈寿寿初稽〉印;册三录〈寿寿初稽〉中昭武、处士、神仙部份之印;册四录〈寿寿初稽〉中聚老、食饮、大言部份之印;册五录摹古器款识印;册六录摹古器款识印;七录寿言印;册八录寿言印。
另;目录所示第九及第十册未见附。
戴三锡〈《对山印稿》序〉
六书所肇,古学尚矣,蜼彝◎{上穴下兴}豆,螭纽龙文,其体屡变,文亦代新,而新文日谬,求其点画波磔不似宋人刻楮叶者尟矣。对山嗜古成癖,上自苍牙,下逮吾衍,讨而论之,得其源流,彙摹本若干卷,整约有法度,哲嗣东昇徵序于余,对山往矣,吾如见其在羽陵剥绿间也,为拂拭者久之。道光壬午秋九月,羡门戴三锡识。
颜伯焘〈《对山印稿》序〉全文内容
杨对山学博,怡情金石,肆力鎸摹。厥弟山彙其所刻印章釐为十册,彬彬粲粲,无美不臻,察其体,则岣嵝石鼓也。衡其品,则兴豆蜼彝也,会其神,则韭华薤也,探其趣,则屈玉垂金也,心灵故法备,好笃斯业,盖不必游汲冡之虚,而得羽陵之秘,不必袭中郎之貎,而得斯相之神者矣。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亥豕不沿讹,后人所羼,对山勔钊乎文,象根棋乎仓鸦变通者,《说文》一十四篇神明者吾衍《三十五举》,志尚如此,风期可知,昔《王复斋印谱》一书人博雅,赵子昂《印史》一袠世宝藏,兹稿之传,良非虚已。道光丁亥中春,连平颜伯焘识。
杨国桢〈《对山印稿》序〉全文内容
对山学博为吾乡名夙,闻其少时,读书斗室辄数日忘寝馈,观其所为,应举之文力追古奥,声光幽邃,屡踬棘闱而不变,固疑其性有所癖也。嘉庆辛酉以拔萃首选登贤书南宫试,又辄报罢。乙丑至辛未,余亦以公车留滞都门,始与对山相识,为人简默恬雅,无他嗜好,至其寓斋,金石图籍罗列,以銕笔日事镌摹,都忘酬对,买春无资,眊矂匮乏,遂欲售其技以谋生,数月益近困厄,周章百计而后得归,后复往返燕秦者,再必携石章自随,长途辎重,艰苦倍于昔时而不忍捨去,此其癖好,与锻炉蜡屐何以异哉,语云:“有所癖其艺必精”,有以夫。戊寅冬,对山以疾终,闻其著作甚多,家贫无以谋梨枣,今其弟晓山彙其所刊印谱问序于余,余于金石文字颇厌其琐屑,未尝一寓目,安能臆为之说,惟念故交彫谢,悽恻人琴,谨叙其生平之笃于此道如此,世有与对山同好者,必有以知其穷神尽变之所在也。道光三年岁次癸未九秋既圣,海梁愚弟杨国桢题。
叶树东〈《对山印稿》序〉全文内容
杨晓山秀才出其兄孝廉篆刻,因顾子含象而问序于余,树东于六书之学无所究心,然幼时曾读吴邱衍《学古篇》矣,稍长得见《赖古堂印谱》矣,皆详述书体正变及章法、镌法,大旨以正而不病于拘,变而不离其体,规摹秦汉而非为墨守。李阳冰曰:“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状,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敷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然力不赀无以博採兼收,学不广苦于寡闻眇见,心不精则神明离合无以会其通。左之,右之,断之,连之,屈伸之,古无是法不可以意损益也;参之,伍之,错综之,古有偏旁不妨移此合彼也;刀法则腕欲圆,圆得健,文欲瘦,瘦得腴;位置欲参差,参差得整齐。篆刻古意尽于是矣。闻孝廉集五车图书赴京兆试,真好之笃矣。树东所得见者,《集古寿言》八幅、《六子图》,赞其篆之圆劲有体,变化无方,动与古会,真希世之宝也。语云:“好之不笃,则业不精而其言不当”。树东卒无以学也,摭拾昔人馀论以质晓山,并以质之含象可乎?时道光四年岁次阏逢涒滩寎月,仁和叶树东顿首拜序。
曾察远〈《对山印稿》序〉全文内容
古印以金玉为章,秦汉以来,印章始分,其法方正,列诸金石,遂与钟鼎款识诸书同传。后世易之以石,文字间用古文、小篆,而採择先贵博雅,配合尤尚均匀。
李阳冰曰:“摹古之法有四,曰神、曰奇、曰工、曰巧。”于是学士工铁笔者鬱为一家之学。余姊丈杨对山先生,博学工文,髫年入泮,既壮领乡荐文,名藉甚而久困礼闱,以大挑铨铜梁广文,未履任而卒,有诗稿六卷存家塾。先生学尚渊博,诗父而外尤好金石篆刻,篆法以小篆为宗,更博稽岣嵝、石鼓之文,参考玉籙、蕊书之字,以及杨克一《图书谱》、王厚之《复斋印谱》、姜夔《集古印谱》、赵子昂《印史》,靡不旁搜博览,得其菁华,运以己意,生平所刻印章极博雅之观矣。兹其同怀弟晓山惧手蹟散佚,谋付剞劂,适符余志,盖此虽先生之绪馀,亦可以窥先生之一斑矣。爰为序以弁之,时道光六年丙戍夏仲,啸山弟曾察远题于镇安署斋。
张澍〈《对山印稿》序〉全文内容
小学之殽乱也久矣,史籀秋胡之人没,爰历滂喜之篇亡,后儒篆隶辄以意为增损,浸假而失其真则,乎肘寽{埒左无土}形混,宓虙音同,陈阵互分,爯{称左无禾}再罔别,李丞相持束作采,蔡中郎将丰作豊,无怪六岁之衣训同于导,八寸之筴执异为宗,此所以仲翔断柳卯之失,元凯判门闰之形也。对山广文熟于苍雅精于雕,知本者矣,而以馀暇成印稿一书,不以断烂为秦汉,不以纤巧为唐宋,岂异昧篆字而论旦明、守古文而惑由寸蘖{左木右献}者可同日语哉?余素瞢波磔罔知镌,凡七发之骨母,新书之驺牙,元常之茤荛,逸少之◎公,皆悉其更变之原、迁流之故,而复究凤凰乖缶之误义,闢◎{上雨下单}电柜寇之怪名,可谓皂◎{蜵左无虫},背公为私,虽属会意,反正为乏,莫喻辨方。抚是谱也,但觉覞◎{上艸下廾}◎{派左无水}◎{外厂内衣}咸有依据,◎{左山右朝}漯昭隔不同凭虚,彼以箄于为单于、壹◎{送左无走}为壶天者,可以息喙也已。
道光九年正月,武威张澍敬篹。
杨森〈《对山印稿》目录〉
成都杨燮镌男令旭、令暐注释
弟森编辑
第一册
子朱宋齐先生像赞
第二册
子朱子调息箴
寿寿初稽 帝王
寿寿初稽 宣王
第三册
寿寿初稽 昭武
寿寿初稽 处士
寿寿初稽 神仙
第四册
寿寿初稽 聚老
寿寿初稽 食饮
寿寿初稽 大言
第五册
古器欵识
第六册
古器欵识
第七册
寿言
第九册 俱小印嗣出
秦汉瓦当文
春字小印
饮中八仙歌
池上篇
第十册 俱小印嗣出
爱莲说
春夜晏桃李园序
陋室铭
别致初集
严学淦〈《对山印稿》题辞〉
玉盌{上夗下皿}铜匳◎{匼外内佥}剔取新,古文蜾扁校来真,芝泥碎尽珊瑚屑,莫遇书名似屋人。秋螨{左虫右芮}春虫一例编,摩挲残碣几千年,恨无如斗黄金印,虎纽烦君铁笔镌。壬午秋九月,观《对山印谱》为题,丽生严学淦。
陈家楼〈《对山印稿》题辞〉
商彝周鼎费搜求,擅清遒,得刚柔,冷銕一支,銛利孰为俦,半卉心思精结撰,博雅士,宝藏留,雕虫我亦附名流,穷秦汉,溯商周,凤翥鸾翔,其文此腹收,自愧不如齐晋伯,等邾莒,拜君侯。调寄江神子,奉题对山先生印谱,后学陈家楼。
杨振纲〈《对山印稿》跋〉
嘉庆癸酉冬,纲与家对山先生偕计北上,取道夔巫,沿江凌而下,至黄鹄矶,维时风雪满天,江湖浩盪,先生酒酣登楼,谓纲曰:“余性好古嗜奇,于金石文字尤笃爱之,吾箧中所镌存印章数十种,皆可供石仓秘府之玩,吾蜀方修志乘,若见採择,亦足备游艺一门。”彼其自负如此。今先生没十馀年,家晓山茂才远来江右,出其所集《对山印稿》见示,晴窗雨馆,偶共披览,恍若置身元山苍水间也。先生不可复见,而神采奕奕见于螭文鸟篆者,可得而汨没也哉?夫先生精思笃志学有根柢,凡事为其难者不苟合俗,故其名望不显,而生平著撰卓然成家,方将藏名山传其人言文而行远焉,雕虫之技特馀绪耳,乌足以尽先生之所能,然即铁石之精善亦穷神而尽象,故虽一钩、一捺、一戈、一磔皆有性灵,咸得理趣,见秦汉之遗法,绍斯冰之流风,盖技也近乎道矣!而不得晓山彙次成集,亦将散轶而无存,兄作弟述,尤为难得云。道光己丑新正五日,同宗弟振纲谨跋于兰云山馆。
杨森〈《对山印稿》跋〉
先对山兄,童子时即嗜铁笔,诵读暇辄握拳石、执寸铁,倣古金石录,寒暑不少释,洎礼部试,往来吴楚燕秦间,从鸟玺鱼璜、岣碑籀鼓之馀,闻见愈广,搜罗愈富,分类摹镌大小得二千馀枚,有搨本藏于家曰《对山印稿》,其曰稿者,待订正也。久恐散佚,爰先辑其大者,增刻注释,编为八册,仍名曰《印稿》,循其志也。嗟乎,先生生平溺苦于学,自理窟经源下逮诗古文词,无不悉心研究,当其贡成均登乡荐,年少气盛若不徒以区区者表见于世,讵公车七上仅得学博,何其数之奇而遇之穷也,文章憎命达,其信然欤?览是集者,宜必有慨于其人矣。
时道光六年秋九月,同怀弟森谨识于嗜钞书斋。
书籍外观:线装 15.50X26.00cm
编著者:杨森(晓山)
编辑者小传:
杨森(晓山)。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字晓山,斋名为嗜钞书斋。杨燮之胞弟。尝辑杨燮生前印稿成《对山印稿》,并为撰序。
序跋者小传:
戴三锡(晋藩)。1758|183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字晋藩,号羡门。在蜀久,由县令至总督。汉隶擅绝一时,而收储古今名画尤众。华阳谭石门曾被召至门下,纵览宋、元真蹟。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颜伯焘(鲁舆)。1792∣1855。广东连平(今河源)元善镇人。字鲁舆,号载帆,别号小岱,斋名为回字楼、求真是斋。工书,善文辞。出身于官僚世家,巡抚颜希深孙,总督颜检子。清嘉庆十五年(1810 年)考取举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庶起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年(1822)出任陝西督粮道后,曾历任陝西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陝西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调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不久,又依次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著有《回字楼奏议》、《求真是斋诗钞诗馀》存世。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杨国桢(海梁)。生卒年不详。里籍不详。字海梁。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张澍(百瀹 )。1776|1847。甘肃武威人。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号介侯、鸠民、介白 ,斋名为 养素堂、二酉堂。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等。著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存世。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叶树东(云塍)。生卒年不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云塍。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曾察远(啸山)。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号啸山。杨燮之小舅。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杨森(晓山)。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字晓山,斋名为嗜钞书斋。杨燮之胞弟。尝辑杨燮生前印稿成《对山印稿》,并为撰序。
杨振纲(立之)。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字立之,斋名为兰云山馆。杨燮之族弟。尝为杨燮《对山印稿》撰序。
严学淦(丽生)。1776|?。江苏丹徒人 。字丽生,斋名为海云堂。嘉庆甲子举人,官湖南湘乡县知县。四川方伯士铉子也。家传古籍,学淦尽读之。爲诗、文,才气横溢,识力壮阔。著《海云堂集》、《文集》存世。尝为杨燮《对山印稿》题诗。
陈家楼(家漊)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一作家漊。斋名为小桃花馆。尝为杨燮《对山印稿》题词。

标签:
没有标签

0 条留言

在线留言